这几年我们在做国际设计大奖代理和荣誉策略服务的过程中,越来越频繁看到类似的评论和声音:
“现在的奖项哪还有含金量?”
“设计是给用户看的,不是给评委看的。”
“交钱参赛、交钱领奖,纯割韭菜。”
“设计师没必要靠奖项刷存在感。”
坦白说,作为一个每天都和奖项打交道的从业者,我们并不会马上站在奖项那一边反驳这些观点。相反,我们特别理解这种抵触。因为这些情绪背后,其实有设计师对行业生态的敏锐观察,对自我价值的追问,还有对“真实认可”与“包装成就”的界限感。
但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更想借这个机会,换一个角度,跟大家聊聊奖项这回事。
奖项为什么越来越让人“警惕”?
一方面,设计奖项确实越来越多,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名字冒出来;另一方面,收费机制越来越复杂,评审标准模糊,甚至有的赛事评委名单都模糊不清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奖项贬值”的感觉自然产生了。谁不想自己的努力被真正看懂?谁愿意付了钱还被怀疑是“买奖”?
更何况,设计圈早就过了那个“谁获奖谁就是大神”的时代。作品是否走进市场、能否解决真实问题、用户体验如何……这些实打实的价值,往往比奖杯更有说服力。
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奖项“一刀切”
先说个简单的事实:在很多国际项目招标、品牌合作中,一些高质量奖项仍然被当作“资质”来看待。Red Dot、iF、IDEA、D&AD、GDA、TDC……这些名字在行业里的分量,并没有消失。甚至你拿到它们中的一个奖项,可能就意味着:你有机会被更多平台看到,有更大概率和国际客户建立信任,有更强的议价空间。
而对于独立设计师、年轻工作室来说,奖项有时像是一个“助推器”——让你的作品能从朋友圈、Behance、站酷里跳出来,走进更大的舞台。
当然,这不是说奖项能定义你的价值,而是说:在合适的时机,它确实可以成为你成长路径中的一块“加速板”。
设计师到底该不该参赛?给你一个不偏不倚的建议
我们不会说“非参不可”,也不会鼓吹“奖项万能”。如果你对奖项没兴趣,也有清晰的成长路径,有稳定客户、有口碑、有市场回报,那完全可以选择不参赛。做出真实、有温度的设计,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荣誉。
但如果你正在寻求曝光、资源、人脉积累、团队品牌升级,那么奖项是一个值得考量的战略工具。前提是:你要选对赛事、选对作品、明确目标,别被“为了奖而奖”的思维带偏。
花钱参赛,并不代表你在“买奖”;但如果你不了解奖项机制、没有清晰目的、盲目跟风,那确实容易花冤枉钱。
最后,给那些犹豫的设计师一句话:
奖项不是用来证明你有多厉害,而是用来让更多人看到你原本就厉害。
选择参赛,或选择不参赛,都是职业路径的不同策略。关键不在奖项,而在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设计师。